不一樣的2020雲門戶外公演


「當日常變為無常,秩序不再存在,我們又該依歸何處?」


距上次欣賞雲門的舞作已有近兩年之久,這兩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其中的變化無疑是劇烈的,尤其是今年。雲門的戶外公演至今已來到第25個年頭,相信對很多人來說,這場夏日夜晚的相聚是很特別的,是一種專屬於台灣人民的「習慣」。聽聞取消之時或許只是稍稍怨嘆,但當時候真正到了,內心的失落卻瞬間大的無法忽略。至少,我是如此。

欣慰的是,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尚有網路聊以慰藉。線上播映與舞作、群眾間的連結雖不若現場強烈,但在期限內皆能反覆觀賞卻是其極大的優點,我也趁此機會大飽眼福。其實不管是書籍、電影或表演,我都喜歡重複觀看。第一次專注在劇情,總是急不可耐的想知道後續;第二次終能放鬆,沉入自我與之共同旋轉。而看了兩遍《毛月亮》的我也因此感到饜足不已。

「有美麗,也有不安。」


《毛月亮》是我接觸的第一場鄭宗龍的作品,先前嚮往許久的《十三聲》一直未有機會欣賞,也許哪天會再出演?但其實自那時起就有感受到其蓬勃而新生的力量。開頭時據鄭宗龍所述,《毛月亮》的創作靈感來自宋代文學家蘇洵《辯姦論》中的「月暈而風,礎潤而雨」,暗示著事物即將轉變的徵兆。氤氳而美麗的字句讓我對舞作產生了輕柔且唯美的想像,不過這個想像在舞作開始時即完全被否定,「詭譎」反而是我對其的最初印象。以若人形蜈蚣的連動為始,點亮屏幕,至群舞的狂亂、獨舞與人像投射的映照,最後日光終滅,餘韻迴盪。加上席格若斯(Sigur Ros)的音樂,聽覺的刺激並不亞於視覺的震撼,與之相應和的,是我激烈的心跳聲。充滿衝突逆反的舞作,探討著人與科技的關係,卻也美極了。

而接續其後的林懷民舞作精選正是我兩年前進國家戲劇院欣賞的演出,大部分的經典我皆只聞其名,不見其作,不知是否因我尚年幼?那次及今次可能會是我離這些經典段落最近的時刻了吧!一如往常的雲門式演出,極具詩意、乾淨單純。靈感汲取自中華文化、歷史事件、台灣人民與土地的連結等題材,舞者身法也常帶有太極及武術的影子,觀來有如飲卻一杯白水般舒暢,然其中千滋百味卻只有飲者自知。選自《竹夢》的〈秋徑〉是我最喜歡的一段,如林懷民所言「《竹夢》是一齣沒有情節,沒有特定角色的抒情之舞」,這段雙人舞跳的既纏綿又美麗,超脫時空如夢似幻,我多麼想在其中一起做夢啊......

「也許,這就是答案?」


對我而言,這次播映的舞作編排讓我覺得特別有趣,包含了新任藝術總監鄭宗龍的《毛月亮》及大家熟知的前任藝術總監林懷民的精選舞作。起初不覺得,默默思考後覺得有些玩味,新舊世代的交接、風格主題的差異全部融合在這兩個多小時內,可說在前進的同時回顧過去,並在疫情之下予人一絲喧囂而溫暖的慰藉。

– Camélia 寫於雨後家中

留言

熱門文章